中国美术高考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高考 > 试题答案 > 正文内容

聚焦高考 2014年高频考点北京高考语文测试卷试题

来源:美术高考网    整理:华艺名教育    时间:2014-05-19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对《移居》一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这两首诗都表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请结合诗句,说说表现了哪些共同的乐趣?(3分)

  12.上面两首诗,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选择其中任意一个人物形象,写一段评价,要求语言准确鲜明,150字左右。(10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1.现代社会,古典心情不可或缺。人们常常希望煮茶饮酒,箫与鹿品,琴送鹤行,在古典文化的海洋中徜徉。读《雨霖铃》,我懂得了柳永“ ,竟无语凝噎”的悲戚;读《登高》,我懂得了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落魄;读《声声慢》,我懂得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孤独。

  2.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友情,写友情的诗歌也很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别董大》中的“,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赠汪伦》中的“,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微博]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有次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微博]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4.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了朱启玲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些朱启玲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玲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社会的筹划和创办。

  E。朱启玲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15.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16.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开在石头上的美丽心花

  张丽钧

  (1)一位懂玉的老师讲玉。

  (2)制作了漂亮的电子幻灯片,边轻点鼠标,边娓娓讲解——玉,石之美者。古人将玉道德化,说它具备“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他沉浸在玉温润的光泽里,连声音都有了玉的舒扬。

  (3)他把玉讲出了花来!他一边讲,我一边偷眼觑着周围几个颈项上、手腕上戴了玉的女子,觉得她们仿佛登时骄矜地成为了美玉的代言人,又觉得古人赞玉、颂玉的雅词丽句仿佛都是写给她们的;甚至不远处一个名字里带“玉”字的女子也惹得我忍不住一眼一眼地频频观瞧,原本姿色平平的她,竟被我看瞧出了几分美艳。

  (4)老师讲到了玉的沁色,又讲到了玉的包浆。

  (5)——什么叫“包浆”?

  (6)这是听众中发出的一个小心翼翼的询问。

  (7)怎么?你连什么叫包浆都不知道吗?老师善意地笑着说,然后沉吟道,包浆嘛——哦,包浆就是包浆了!说完,连他自己都被逗得笑起来。

  (8)让我怎么说呢?包浆其实是世间最美丽的一种花朵。我查过《现代汉语词典》,还真没有包浆这个词。我先不作解释,先给你们举个例子吧。比如你们家铺的竹凉席,新买来的时候,上面难免有些毛刺,睡在上面,老不踏实的,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它就可能往你肉里扎进一根牛毛般的细刺;而老家用过几十个夏天的凉席,光滑舒适,上面还有了一层光亮的东西,那东西就叫包浆。还有,老农民用了多少年的锄头,把柄上也会形成一层厚实的包浆。——明白了吗?大家不妨再想想看,还有什么东西上可能有包浆呢?

  (9)石器上。木器上。瓷器上。草编上。织物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10)老师说,很好,现在你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包浆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义:一些器物,由于长年累月地被人使用或者厮守触摸,其表层形成的一种滑熟可喜、幽光沉静的蜡质物,这种蜡质物就叫包浆。

  (11)老师接着说,包浆承载岁月,见证光阴,铺满了包浆的古玉赏心悦目,温存可人。古人崇尚玉德,又讲究用人气养玉。养玉的过程,称作“盘”。古人又将盘玉分成了三种,即文盘,武盘,意盘。文盘用手摩挲;武盘用刷子刷,用绸子揉;最有趣的是意盘,顾名思义,意盘就是用意念去盘,你不停地想啊想,想它是个什么样子,它果然就成了什么样子……

  (12)我们轻轻笑了。

  (13)在这“三盘”里面,我不喜欢武盘,带着一个功利的目的去蹂躏那玉,即便形成了包浆,也一定既不养眼,也不养心。

  (14)我也不相信意盘,太荒唐,太玄虚,像气功大师的意念搬砖一样不可信。

  (15)我喜欢文盘。

  (16)我喜欢想像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很神气地佩了一块美玉,也好比是,随身携了一个精神的引领者。闲来无事,就爱用手去触摸亲近它一番。那指纹认得了那玉,那玉也认得了那指纹。手在一块通灵的石头上从容地游移,所有的杂念都被荡涤得一干二净,狂躁、嫉恨、猜疑、焦虑、厌倦、忧悒等不良情绪统统被挡在了心域之外。那一刻,乾坤清朗,花儿开放,玉的精神和人的精神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17)那个比方真好——包浆其实是世间最美丽的一种花朵。爱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用爱抚的方式去领悟玉的美德。盘玩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玉我同化”的过程。玉在我手上,我在玉心里。说到底,包浆其实是爱玉者慨然赠予玉石的一朵手感细腻温润的心花。

  (18)心思总在一个地方流连,手指总在重复一种舞蹈,石头怎能不拥有丝绸样的灵魂?木头怎能不说出锦绣灿烂的语言?

  (19)——我愿意倾心去盘一块玉,让包浆成为它惊世的华服;也愿意让那块玉来盘我,让我的爱作别鄙陋与毛糙,开出世间最沉静、最美丽的花朵。

  (选自《散文》2007年第10期)

  17. 试简要分析文章前三段文字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4分)

  18. 请分析文章第16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9. 文中所写“包浆”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概括。(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0. 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10分)

  要求:①符合说明文文体特点。②字数不少于200字。

  提示:可以包括筷子的特征、材料、用途、使用等内容,必须是直接的说明介绍。

  21.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50分)

  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当人们在工具上刻下第一道花纹时,无实际作用的花纹恰恰是文明的象征;非专业棋手下棋,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表明生活有闲暇,这种闲暇不也正是“无益”?

  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 美术作品 推荐
更多热点信息推荐
热点关注
编辑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隐私 | 服务承诺 | 投稿说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2014 old.huayim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艺名教育 版权所有
北京美术培训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566-800 Email:info#huayiming.com(#号换成@) Baidu Sitema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花家地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号楼
京ICP备12051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