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的变革可能会带来重大的结果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种行为尤为重要。在多年的几何形体教学活动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其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不管学生当时能交出多么好的画作,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的目的总是无法实现,这就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并进行了一些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传统的石膏几何形体训练教学中,教科书上讲述的单个几何形体如正方体、圆球体、圆锥体等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形体元素,也是组成一切形体的根本,同时由于石膏质地洁白,宜于表现色调的变化,因而成为素描入门的首选写生对象。于是,石膏几何体画好了就算入门了,就算了解自然形体的构造了,就算是色调入门了,这一目标成为老师和学生心中共同的追求。但当我们学完石膏几何形体写生后进入静物、风景等阶段,学生依然不能分析形体,在复杂的自然物象前,“三大面五大调”完全失去了方向,一头雾水。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都是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理解失误造成的,或者说是我们老师有重大的思维漏洞,没有领会目标之实质。实际操作中,为画而画代替了如何在自然形体中认识、分解基本几何形体组合的演变关系,过分强调形色之间的结合关系而忽视了色调作为抽象的因素在画面中的基本状态,从而使画面色距不清、色序混乱。
从石膏几何模型单体、复合体到复杂的日常用品,再到自然形体一路画下来,好象没有缺失什么内容,但是每当内容更替时大家都感觉又要重新来讲形体、结构,如果这样推演下来,学生出了校门,看到陌生的物件,老师又不在,岂不摸不着头脑?我们老师又有谁能一生画尽世间万物呢?这中间缺失了什么?缺失了老师引导学生对形体进行拆解、组合的主观性观察与表现的内容,还缺失了对物象外在形象的主观感受的观察与表现。
针对这一问题,在形体与结构表现部分,我增加了几何模型单体切割、复合体的拆解,以及日常生活形体和自然形体的简单几何化重构的训练。同时强调思维方法及表现的自由性和结果的形象性、生动性。在色调部分,三大面五大调的传统色调训练强调的是单个形体的色调表现,着重在体积,忽略了整体画面色调的表现,即色调作为抽象的因素在画面中的平面状态(印象)。这种缺失导致整体画面色调单一、机械、死板,缺乏灵动性和空气感。那么色调的抽象性如何表现呢?色调就是光在空间中流动产生的强弱变化,这种影调就像雾一样在流动变化,绚丽多彩、灵动十足,这也是色调的抽象意境,当我们将它固定在一定的形体上、结构上时,就能使其具象化,同时又能保留其抽象的感觉,这就算把握住了色调。复杂的自然形体的色调表现,先将形体简化成几何形体,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其三大面五大调的状态,在三大面、五大调中逐步建立起复杂的形体细节,同时保留其基本色调状态就能完成形体塑造,在这一过程中色调的平面状态是先一步展开的,然后才是形体色调。
色调绘画往往伴随着的是形体的分面认识与表现。我们加强对教学目的的理解,增加训练过程的内容,以及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来加强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拆解、组合能力,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几何形体分析法。几何形体训练其实就是物体的形色塑造之根本训练,引导学生思维与内容相结合,环环相扣、集小成大、化繁为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