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答案:答案一:上阕。(1)一二句写别时:“一曲”句,写楼上别筵情景,奠定了离别哀伤的基调,宴席将散,一曲离歌令人愁肠欲断,不忍离别(2分);(2)“津桥”句,借人已上船、船已起航,写不得不别的无奈,使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2分)。(3)三四句写别后:“江心”句从行人的角度写来,“带”与“重”,借行者的主观感觉,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楼上”句从送行者的角度来写,从对方着笔,借风吹粉泪,渲染离情,将别情的抒发推上了高峰。三四句句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4分)
答案二:下阕。(1)以乐景衬哀情,草碧柳黄,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别的忧伤(2分)。(2)化无形为有形(或运用通感的手法),“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3分)。3)巧设比喻(或衬托),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伤别之情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3分)。
解析:
【知识点】 内容与情感、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考查能力】 F级探究能力: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思路方法】 1、审题:第一:分清题型:手法鉴赏题,情感探究题;第二:分析写法,探究情感;第三:手法、内容的合理融合,探究感情。2、具体步骤:①明确手法;②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手法的运用;③分析效果
【易错点】手法的判断,内容的结合。
得分点:上阕:结合内容,逐句探究,一二句,2分;三四句,2分下阕:结合手法,逐句探究,(1)以乐景衬哀情,结合诗句(2分)。(2)化无形为有形(或运用通感的手法),分析(3分)。3)巧设比喻(或衬托),分析(3分)
11.答案:(1)天涯霜雪霁寒宵)(2)石破天惊逗秋雨(3)茕茕孑立(4)幽赏未已 开琼筵以坐花
解析:
【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考查能力】 识记A
【思路方法】重视诵读,尤其是对重点文、诗、词的诵读;领悟含义,圈点强记;突破生僻难写字;注意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留意具体环境;留心语句顺序;注意语句出处。
【易错点】有几个易错字:茕、孑、已、琼筵
得分点:一空一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2.答案:B
解析:
【知识点】考查文中重要信息的概念理解
【考查能力】理解B
【思路方法】(1)将四个选项全部分析完再做选择。(2)要将文本的所有信息搜全了再下判断。(3)根据题干所给信息,从文中找到表述文章观点的相关语句,判断选项与原文之间的表述是否一致。
【易错点】偷换概念,曲解原意,以偏概全A。原文中有“似乎”;C。原文为“不仅未见光大,反而……不见了”;D。原文为“要么……要么……”。
得分点:B,3分
13.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考查能力】 理解与分析C
【思路方法】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结合语境,正确判断
【易错点】 偷换概念,曲解原意,以偏概全,A。“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指的是“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B。“缺少”对应的原文是“少有”;C。近体之变出现在“唐代以后”。
得分点:D,3分
14.答案:。新诗人们虽然从诗歌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中解放出来,(2分)但是因为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而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2分)而使“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1分)
解析:
【知识点】 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与分析C
【思路方法】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结合语境,正确判断
【易错点】分析不完整
得分点:参看答案,前两点分别是2分,最后一点一分,答完整得满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1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答案:(1)珍珠指粮食,(1分)表现了乡下人(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对辛苦经营而获得的粮食的珍视。(2分)
解析:
【知识点】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查能力】 鉴赏品味D
【思路方法】结合语境,考虑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
【易错点】 情感义把握不准确
得分点:参看答案,字义一分,情感义两分,答完整得满分
(2)答案:(2)生活艰辛的农民在春天一过就借钱租牛、买肥料来耘田种稻,到端午时再还债。(2分)
解析:
【知识点】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考查能力】鉴赏品味D
【思路方法】结合语境,通过上下文中“准备端阳节还债”“租牛买肥料”“只好顾了眼前再说”等内容,把握词语含义。
【易错点】上下文语境把握不准确
得分点:参看答案,答完整得满分
16、答案:16.反复出现“在三月里”,既照应了文章标题“故园春”,也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2分)文章借“在三月里”的多次出现丰富并深化了写作的内容,从自然风光写到劳动的情形、生活状态与风俗人情,有力地彰显了主题。(3分)
解析:
【知识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分析D
【思路方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要看“在三月里”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等;结构上,分析“在三月里”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
【易错点】要点答不全面
得分点:参看答案,答完整得满分
17、答案:(1)大好阳春,花草树木开放生长,孕育着乡下人的梦想和希望;(2)乡下孩子,在三月里边劳动,边唱着顽皮的歌子消遣;(3)在春天的劳作,因为大自然的慷慨,春暖给人带来欢悦和松爽,心满意足;(4)在三月里,乡间的敬神社戏和迎赛神会等活动体现民俗风情,表现了乡下人苦难艰辛中的兴奋与乐观。
解析:
【知识点】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考查能力】赏析D
【思路方法】结合文本,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
【易错点】要点不全面
得分点:参看答案,答完整得满分
18、答案:(1)姹紫嫣红的春天给人幻想和梦幻,农民面对现实的灾难与艰辛的生活,也能一年一年地兴奋而乐观地挣扎、搏斗,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意思相近即可)(2)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不能因现实的磨难、暂时的困难而失去生存的斗志和生活的希望(生存与发展,是艰难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这艰难而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拥有梦想,能消解人生的苦难。(联系现实人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知识点】考查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考查能力】探究应用F
【思路方法】首先结合文本理解“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的具体含义,然后联系现实人生谈自己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易错点】不能结合文章主旨来谈,或者忽视句子含义的理解只谈启示。
得分点:参看答案,答完整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