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高考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考辅导 > 应试技巧 > 正文内容

水粉画画技巧,原来还有这么多深奥的技巧

来源:美术高考网    整理:华艺名教育    时间:2014-01-22

  水粉调色技巧

  1,要大胆的去画,不要局部的去描绘.

  2,处理好明暗关系和环境色的关系.

  3,色彩要丰富,不能看到绿的就是绿的,红的就是红的.

  4,画水粉不能用纯色画.

  5,掌握好水分的干湿程度.

  6,多去外面写生,自然界的色彩很漂亮.

  7,掌握好水粉的属性.因为水粉干了后颜色会变暗的.

  画近处物体,笔触宜显现

  画远处物体,笔触宜含蓄

  画亮部,笔触宜清晰

  画暗部,笔触宜模糊

  先远后近,先深后淡

  先灰后艳

  先湿后干

  先整体后局部

  构图美,黑白灰,大对比,五层次,三因素

  如:画苹果暗部用普蓝,深红,熟褐等

  反光用中绿色等

  中间色用大红,深红,白,少量橘黄等

  受光色用大红,朱红加白加黄等

  投影用群青,紫,土黄,白色等

  有时直接上原色也是很漂亮的

  多看看书~~~~~~~要熟悉颜料,并掌握它~~~~~~~~比如熟褐是偏绿偏冷赭石是偏红偏暖~~~~~~~~

YY截图20140122103426.jpg

  我们应怎样把握复杂的色彩变化

  自然界的色彩尽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色彩的空间透视:

  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因为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的。同样大小的东西,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小。这是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尤其是画风景写生,因为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这种色彩透视变化的规律格外突出。而画静物空间小,色彩的透视变化程度也相应的减小。这样的例子不用特指,你到室外找几个物体远近比一比,立即就会证实这种感觉。一切物体不仅形象特征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而且色彩关系也随之逐渐削弱,这就是空间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得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色彩空间透视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视觉在一定距离限度内可以看清物体的形象和色彩特征,超越了这个限度,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人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二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气层是含有微小颗粒的空问,其中有许多灰尘、水蒸气、烟雾和空气分子等,肉眼看去它似乎是透明的空间,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空间变化规律后,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把握空间色彩层次的处理。

  画静物的空间色彩变化不是很大,但要在画面中处理好空间关系仍需认真对待。

  2、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

  我们能够看清物体色彩的媒介是光线。物体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现了阴阳向背及明暗、深浅,呈现出立体的、冷暖不同的色彩变化。因为光的作用,物体发生了环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固有色互相 辉映与影响而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丰富色彩。但应该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线照射下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暖色相”,这时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显,就应按照两色光的强弱来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灯光、火光等为暖色,中午的阳光、天光、白炽灯光等为冷光。我们画静物多在室内,接受的光源多是从窗口透进的天光。一般情况下,天光多为冷色,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朝霞、夕阳的余光,室外红墙壁反射的光线,有时也影响室内光线变暖,阳光直照室内的物体就一定是暖光源了。要注意这种光线的变化,作画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既要尊重客观对象,又要认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觉。但光源的直接照射是在物体环境的受光面,因而光色的冷暖也决定亮面色彩的冷暖。如光线是暖色,亮面肯定就是暖色,那么暗面的冷色又是一种什么色彩呢?

  3、关于补色:

  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人们对色彩的明与暗、冷与暖理解起来并不难。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暖色,寒色也即如此。问题在物体的背光部下又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一些人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应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的提高。那么,暗部究竟应是一种什么色呢?冷暖的光学反应应是用一种补色关系来画暗部色彩。然而补色是客观自然现象造成的,还是主观的人为处理的呢?下面例举人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两个科学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

  人的眼球视觉结构是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是眼球里专司感光的网膜上的圆柱细胞(或称棒状细胞),它敏感于黑、白的吸收和补充;一种是眼球里网膜上针对瞳孔的感光——黄斑上的专司感色(亦能感光) 的圆锥细胞(亦称简状细胞),它敏感于色彩冷暖的吸收和补充。人的眼睛生理造成了对色彩的冷暖明暗要求,就保人的身体对温度的要求一样,太热了想阴凉一点,太冷了想暖和一点,光线太强就想弱一点,太弱了又想强一点。而人的视觉看太暖的色彩时间长了,就想看点冷的,看太冷的色彩时间长了就想点暖的才舒服。这是人的视觉上的正常要求,这种要求构成人的视觉上的补色现象。

  当你长期注目于阳光(白光),然后再看别的东西的时候,你的眼前 就必然发暗,而看不清别的东西。这是你的眼中的圆柱细胞受到白光的强烈刺激之后,对于白光已经疲于感觉,无法吸收,而急需吸收另一种 光线来加以补充和调整,使其消除疲劳。这时,你对暗就特别敏感,反之,就是另外一种要求。这是无色系统里的互补,也是黑和白之间的互补。在有色系统里,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白的物体平面上,放一块鲜艳明亮的红布,你长时间目不转睛盯着红布,在眼睛盯得很疲惫的时候,突然将视线挪开,你就会明显地发现,有一轮廓与刚才那块红布相似的幻影,然而,这个幻影的色彩已不再是鲜红的,而变成青绿味了。这在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残象的原理,也是眼睛中圆锥细胞疲于刺激后的补充和调整。

  由于这种眼球网膜结构细胞的生理原因。比如你在洗照片的暗室里工作,因暗室里用的是暗淡红光,当你工作完成走出暗室时,外面的光线就显得格外明亮,而且看白的物体都带青绿味。这完全是眼球网膜结构细胞敏感于光和色的补色。

  自然界色彩冷暖互补现象随处可见。当早晨日出之时,红色的光线笼罩了自然界物体的所有受光面,这时各种各样的物体暗部都或多或少地呈现有绿青味。随太阳的升高,色光由红变黄,物体的暗部又由绿青味渐变成青紫味、蓝紫味等。尤其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在夕阳橙红、橙黄的光源照射下,所有天空中的晚霞及所有物体受光面,都笼罩上橙红或橙黄色,暗部都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青绿或紫青味。这种色彩冷暖、明暗强烈的补色现象,人的肉眼能看得清清楚楚。彩照、彩色影视中的场面也科学地证明了色彩的互补现象。

  以上这种补色现象在色彩训练及色彩绘画上应用极广。我们的水粉静物多在室内写生,补色关系远不及野外自然界中强烈。但在光源、色彩冷暖强弱的情况下,任何色彩均离不开补色的因素,若忽视对补色的应用,只知道暗部加重加黑,那么画面上的色彩效果就必然会缺乏对·比而觉得沉闷和死板。

  在绘画色彩学上,绘画色彩的补色可在所标色相环寻求,补色对象一般在色环上直径两极的二色为180。时,可称之为补色作画时不清楚补色应用的同学,可参考色相环去分析应用补色在色彩关系中的作用.

e28d4d3c9deb7d9a8d50225a90ab0c1d.jpg!w600.jpg

  分辨和把握色调的主要途径

  一幅优秀的色彩静物写生作品必然是有其独特色调倾向的,那种杂乱无章、各自为政、无调性的色彩作品是不会引起人们的美感的。

  在一组静物中,我们如何感受或“找到”这种色调呢?色调是指在一组静物中的物体色彩所构成的总的色彩倾向。在写生训练中,有时我们注视对象,感到色调的倾向不是很明显,这时我们应当采取整体观察和归类定位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抓往一组物体的基本色调。例如:我们首先感受一下静物的背景,衬布与物体之间哪种色彩占的比例大,衬布的色彩倾向与主要静物的色彩是协调的还是对比关系。如果衬布与主要静物的色彩属同类色系的范围,那么它们就基本决定了这组静物的色调倾向,占据画面主要位置大面积的衬布颜色就构成了该画面的主要色调。静物的摆布与组织,通常是在以大面积的具有某一色彩倾向的衬布或物体占据主控位置的基础上,配以具有其他色彩的一些小面积的衬布,以此与物体产生对比关系,从而活跃画面。

  在对一组静物的色块面积的分布和比例构成上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比较分类之后,为了明确色调的具体定位,我们应当学会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辨别其特点:从明度上来分,有亮色调(或称高调),有暗色调;从色性上来分,有冷色调、暖色调和中性色调;从色相上来分,有褐调子、紫调子、黄灰调子等。这些都是该组静物中的整体色彩的总体倾向所构成的色调。我们应在写生中牢牢地把握并记住静物的色调,并将其贯穿于写生的始终。

  美术高考色彩写生的应试技巧

  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并有一定基础的考生在考场上如何正常发挥、施展自己的才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因为很多考生在平日里有较强的绘画写生能力,在考场上却表现得手忙脚乱,无法正常发挥水平,以致考试成绩没有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十分令人扼腕的。能否出色地发挥水平与考生的心理素质及在考试的限定时间内采用正确和有序的作画步骤密切相关。

  首先,进入考场前要保持一份平常心,如同日常训练写生那样让心情放松,同时要有自信心,在限定的时间内写生,要合理地分配时间,明确各时间段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具体来说,有序的作画步骤、有条不紊的作画状态都是正常发挥原有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有效保障。

  严格而有序的作画步骤对每个考生来说应该融入平日的写生训练之中,考场限定时间的写生实际上是这种工作方式的压缩和查验。作画步骤对作品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特别是初学的考生,更应掌握。

  在色彩写生时无论每个人的习惯与偏爱如何都必须遵循绘画艺术的基本规律:即从画面的构图布局定位到整体表现,从重点深入再回到整体调整这样一个表现过程。惟有如此,你的作品才不会给人以琐碎无序、平均杂乱的感觉。

  下面我们根据四小时的考试时间将色彩写生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使考生明确考试时间各阶段的首要任务及前后连贯性的有序关系。

  色彩写生的三个关键阶段是:大体铺色阶段、深入表现阶段和整体调整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不能机械地理解。

  第一阶段:大体铺色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构图布局安排,确定单色结构轮廓稿。静物写生构图是根据具体物体及作画者的角度确立横幅或竖幅画面的,构图一般多为三角形构图、复合三角形构图、椭圆形构图等等。三角形构图应避免等腰三角形,因为这样画面会显得呆板。确定了构图后,用淡蓝色或棕褐色(较沉着的颜色)线条勾画轮廓结构,要求比例、透视、形体结构转折准确,并根据物体的主次、强弱简略概括地表现出深浅、虚实关系。

  接下来准备铺大体色彩关系。在着色之前,首先应对该组的静物色调有一个总体感受,它是什么色调倾向的静物,从色相上区分是蓝调子还是黄调子,从色性上辨别是暖调子还是冷调子,从色度上去比较是灰调子还是鲜艳调子。上述几个方面都是帮助我们感受和识别色调的有效方法。明确了基本色调后,应把这种感受与认识牢记于心并贯穿于作画过程的始终。有了对整组静物的色调感受和确认,便可以快速地进入大体铺色阶段。铺大体色彩关系应从主要重点物体入手,从暗部、投影等深色落笔。这个阶段应迅速而概括地把整个画面的大体色彩关系全面铺开,比较并把握不同物体间的色彩倾向差别。暗部、中间面、投影、反光色彩应一次铺好,亮面、高光暂时留出。不要在局部细微关系上过多纠缠,简练概括而整体地铺色是这个阶段的工作核心。第一遍铺大体色彩关系时用色不宜太厚,以免深入覆盖时产生于结、龟裂及无法盖住底色等问题。第一阶段的工作应控制在一小时三十分钟左右。

  静物写生步骤

  1.首先用淡蓝色颜料或铅笔勾出整组静物的布局安排,并简略地画出物体的明暗转折关系,为进一步的铺色、塑造确立准确的定位。

  2.这组静物的背景和台面衬布都是浅色(白色、灰黄绿色),所以从重颜色的主体物陶罐画起,顺势铺出水果及酒杯的色彩用比较的方法找出水果的色彩差异和倾向。注意不能在某一物体的描绘过程费时过多,以免陷入局部的孤立刻画之中,铺大的色彩关系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二阶段:深入表现阶段。这是三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深入刻画的程度及其表现的效果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

  在这一阶段里需要具体深入地表现各部分物体的色彩关系,表现出物体的主次、强弱、虚实的差别,物体丰富的转折层次、体积和空间关系,并应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特征。深入表现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具体的刻画中忘记了整体的比较和整体的深入,切忌在某一物体上孤立地进行。当画一个物体时应时刻把该物体的色彩与其周边的背景及物体色彩进行比较、观察与联系地加以表现。如画一个苹果时,要连同它的背景色彩一起画,这样才会使这一物体与其所处环境的色彩形成一种正确的色彩对比关系。深入刻画阶段应限定在二小时以内。

  3.在铺好大的色彩关系之后,再从主体物进一步深入塑造,并向投影衬布延展,使其具有整体而协调的联系。水果的塑造也是同样道理,只是要注意前后空间距离所形成的主次、虚实变化。深入塑造,避免平均是该阶段的首要任务。

  4.全面完整地表现对象后,检查一下整体的色调及和谐的统一关系。同时对个别局部的细节进行调整,减弱琐碎次要的细节,加强重点物体的点睛之笔。高光、罐口、杯盘的边缘都需精心地表现和收拾。

  第三阶段:色彩写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考生应留出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幅画面作整体调整。调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大的整体关系出发,对画面进行全面检查,调整和修改画面不入调的局部色彩。这个阶段的工作是对画面进行最后润色。对那些重点物体,赋予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主体,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关系,努力使画面的物体鲜明生动、和谐统一。

  在考场的四小时里如果能够控制并把握这三个主要阶段,我们就能从容而稳健地完成写生作品,正常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ed923814cddd485aa246140ca9272c1d.jpg!w600.jpg

  作水粉画中经常遇到的三个问题

  一、如何控制画面的虚实程度?

  画面虚实完全根据需要来控制,如风景当中的雨雾天气,画时需要湿而虚的画法多一些才能出现自然效果。而阳光明媚的情况下则相反。画静物也是这个道理,但无节制地制造虚和实必然会带来以下的结果:画面“死板”,画中物体面面俱到,采用大量干画法,紧紧抓住物体的前后左右不放松,环境与主体处处抠得像木雕;画面物体虚无缘渺,在技法上过多使用湿画法,水色渗流,物体形象含混不清,使画面一塌糊涂。

  画面中的虚实处理没有固定的规定,主要是依画者的感觉灵活掌握,画面的虚实关系需在画面整体的范围内,应该实的地方则实,应虚的地方大胆地虚。实有刀砌斧劈之力度,虚有线断气不断、意到笔不到之妙境。使画面有强有弱,有刚有柔,充满生机和变化。

  二、画面用色不当会造成什么结果?

  画面“脏”、“生”、“闷”等问题,都是用色不当所致。

  “脏”,月附多地使用黑、蓝、褐等颜色,到处重复且色彩的空间位置放置不对,上色用笔潦草粗糙以及在色彩没干的情况下,又用湿色过多地涂抹,都会造成“脏”效果。要克服这种毛病应做到:调色要在一定的纯度上(调色时要以一种颜色为主,如冷色以冷为主,暖色以暖为主)少加对比色,使画面色彩冷暖分明;在用笔上尽量干净利索,少拖泥带水。这样才能克服“脏”的问题。

  “生”,即画面上运用太多太纯的颜料就显得生硬。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中间色的描绘,适当地利用冷暖灰色,并在物体上找一些虚而过渡的颜色。

  “闷”,使用红、黄等纯色,又缺少明暗冷暖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力在画面中画出几种补色,增加画面中冷暖和明暗的对比,从而打破画面的沉闷。

  在作画过程中调色和用色是画者的经验、判断和修养的综合,要认真去总结这些经验。

  三、画面局部上的失败用什么方法补救?

  水粉画局部画的失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大面积湿画法完成的局部,干后再画则衔接不到原来的色彩上去;另一种是画得很厚又很腻的地方,只有再加厚干压,但最终还是不理想。出现这两种情况前者可采取用干净的湿笔轻轻刷湿需要改的部位,让颜色恢复湿后的面貌,再把要改的地方补上,这样干后就能基本一致。后者最好用清水把局部厚色清洗的办法,也是用干净的湿笔刷,然后用于笔吸去水分。局部修改要控制色、水不流动为佳。如清洗到露出纸时,再补救就容易多了。

  画面补救只能是局部的,如果一幅画大面积都很糟,实际是无法补救了,如把补救浪费的颜料和时间换成再另画一幅也许效果会更好——但要吸取失败的教训。

YY截图20140122103426.jpg

更多关于北京院校的资讯请进入北京美术高考网查看
优秀 美术作品 推荐
更多热点信息推荐
热点关注
编辑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隐私 | 服务承诺 | 投稿说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2014 old.huayim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艺名教育 版权所有
北京美术培训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566-800 Email:info#huayiming.com(#号换成@) Baidu Sitema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花家地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号楼
京ICP备12051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