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教学 > 色彩教学 > 色彩静物 > 正文内容

色彩常识

来源:   整理:华艺名教育   时间:2013-11-12

   ⑴、原色;即红、黄、蓝三原色。是最基本的颜色,从理论上用它可以调出任何色。而众色都无法调出红、黄、蓝,广义地说原色不止这三种,黑、白、金、银也是众色无法合成的,不过由于黑、白有色而无彩,金、银主要是反光彩色,所以一般不列入色彩序列中讨论。 在色光色中,原色为红光,蓝光,绿光,(这种绿光近似柠檬黄的黄绿色光)。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 ⑵、间色;由二原色混合而成 即橙、紫、绿,红+黄=橙,黄+蓝=绿, 蓝+红=紫。橙既近红亦近黄,绿既近黄亦近蓝,紫既近蓝亦近红,故名"间色"中间之义,但是这个"中"很难找到,总是红色成分多即为红橙或红紫,蓝的成分多即为蓝绿或蓝紫,找不出一个不偏不倚的来。

  ⑶、复色;由两间色混合而成。若把色环表中的任何两个以上复色相调,又将产生无数复杂的复色。严格地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料粒颜色,就是纯金也只有一个99、99999%的含量 ,还有0、000001%的含杂量。所以颜料名称也只是一个符号,不同厂家生产同名大红不一定色相相同,就是同一厂家不同时期生产的颜料,其色相未必相同。很多鲜艳的颜色用水粉颜料是配不出来的,如朱红、淡绿、紫罗兰、青莲等。纯度高的染料型颜料可以配出较鲜艳的绿、紫、橙等色,同时它们的含杂量也提高了。如果说含杂量大就是复色,没有含杂量就不是复色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颜色就都是复色了。与之相反, 色光色的复色比原色和间色的明度都要高,色光色的原色、间色、复色都能调合成白光,重合的次数越多色光越明亮。

  ⑷ 、同种色、一种色彩加白、加黑形成不同明度的色彩,它们都叫同种色。在应用时要拉开色彩的明部差距..同种色组合给人以宁静优雅的感觉.

  ⑸ 、类似色(又祢为邻近色)、在色轮表中90°以内的色彩都叫邻近色,类似色的应用给人以色彩丰富,优雅富丽的感觉.

  ⑹ 、对比色(又叫互为补色、色相对比)、在色轮表中180°所对应的色彩叫互为补色,又祢色相对比,补色相混合变为灰色或深灰色(即黑色)。对比色的应用要特别小心,很多同学就是因为对比色应用不当而告失败的,一般对比色的应用都使用它们的弱对比; 对比色的应用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①、某一色纯度不动,降底其他色彩的纯度,将它色加黑或白;

  ②、增加对比色面积的比例,如绿色为100CM2,红则为10CM2,或比10:1更大(红的面积更小),有句古诗云:"万绿丛中一点红-----"这就是古人配色技法的写照。

  ③、用极色勾边(极色为黑、白两色)勾边一定要达到一定的宽度。

  ⑺、继续对比、这是视觉方面的作用,从注意甲色后,再紧接着去看乙色,就会发现,乙色相起了变化。这就是继续对比,如先看红色,后看紫色,则不见紫色而成青绿色。其公式如下:

  初见色的补色+次见色=继续对比作用后的色相。

  ⑻、同时对比、有两块不同的色彩并列在一起,它们也会发生对比而起变化。如红色与蓝色放在一起,带有红味近于紫。则红色已不是单独所见时的红色了,而是略带蓝味、近于紫。

  同时对比,又分为以下两种,

  色相同时对比;原色与原色同时对比,原色与间色的同时对比,------。

  明度的同时对比。异明度与各色相的同对比,如黑与白发生对比作用时,黑则更黑,白则更白。非常强烈。同种色相异明试的同时对比,如淡蓝与深蓝并列时,其所产生的对比作用,在两色接界处,淡的更觉其淡,深的更觉其深。

  ⑼、色彩透视、又称空气透视颜色在通过大气层时,由于距离远近、空气厚簿和湿度大小的不同而引起的色彩变化现象叫做色彩透视。

  ⑽、色调、指画面色彩的总的倾向,。但也可以细分,如在色性上有冷调子,和暖调子,在色度上有暗调子和亮调子,在色相上有绿调子和紫调子等。尽管名称多种多样,但一幅画总的色调要统一和谐,要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而表现不同的主题的画面也应该表现出不同的色调,应该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环境和思想感情。色调并没有程式套套,只有在绘画实践中深入观察和分析才能捕捉到,离开了具体内容就失去了色调的应有意义。

  ⑾色不过五、指颜色的基本色素(即原色)超不出五种,即红、黄、蓝、白、黑五种。

优秀 美术作品 推荐
更多热点信息推荐
热点关注
编辑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隐私 | 服务承诺 | 投稿说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2014 old.huayim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艺名教育 版权所有
北京美术培训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566-800 Email:info#huayiming.com(#号换成@) Baidu Sitema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花家地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号楼
京ICP备12051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