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高考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教育 > 院校介绍 > 正文内容

上海建桥学院招生网

 关注官方QQ空间 +我要加关注

上海建桥学院院校介绍

来源:上海建桥学院    整理:华艺名教育    时间:2014-09-26

  上海建桥学院(Shanghai Jianqiao University)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多科性民办大学。

  学校创办于2000年4月,由上海建桥集团出资举办,地处上海浦东康桥。2001年4月,学校获批为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并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主要从事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学校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上海建桥学院;2006年9月,首批本科学生入学;2010年7月,学校被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在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支持下,学校新校区正在建设中,计划2015年秋整体搬迁至浦东临港新城。

  学校以“为学生建成才之桥,为教师建立业之桥,为社会建育人之桥”为使命,遵循“民营模式、公益性质、人本观念、文化管理” 的办学宗旨,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治校,严格管理,努力办“让人民满意、让政府放心”的高水平民办高校。2010年十周年校庆之际,校董事会正式确立了“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广大师生正在积极践行。

  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单位、首批“上海市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试点单位,是“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和“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已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上海市精品课程7门、重点课程40门、教育高地(特色专业建设)3个、教学团队1个。

  学校自2005年始,连续5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党委被评为“上海市创先争优世博先锋行动五好基层党组织”和“上海市民办高校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还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平安校园。

  学校2011年6月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单位。

  学校主动适应上海和大浦东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目前,学校设有6院1系2部,分别是: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机电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护理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校还设有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设置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14个,覆盖经、文、工、管、艺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有13029人,其中本科生10330人。自创办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11届逾25000名合格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强培养青年教师、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基本满足本科教学需要、整体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学校教职工总人数696名,其中专任教师43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比39%,研究生学位占比63%,有9人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有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10人,“晨光计划”项目获得者7人,海外名师项目获得者1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近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499项,获得科研经费1073.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388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经费962万元。发表论文852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189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39篇。撰写的学术专著11本。获得国家及上海科研奖项9项。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多方合作理念,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以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发挥行业、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先后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走教育国际化之路,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实施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自2011年以来已有56名学生赴国外合作高校进行互认学分的交流学习和实习。2013年秋有24名丹麦留学生来校进行一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校依托“海峡两岸私立高校校长论坛”与台湾10多所私立大学保持合作关系,自2009年以来已派遣62名交换学生赴台湾高校研修或完成毕业课题。

  学校坚持依托校际合作办学模式,借助兄弟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在双向互动的交流合作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学校与上海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加入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参与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建设等,为在校本科生争取更多的跨校共享资源。

  学校热心公益事业,迄今已在全国各地捐建近40所希望小学,资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300多名贫困生累计达1000多万元;此外,学校还多次冠名或赞助中国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等棋类比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击剑比赛、全国大学生摔跤比赛等体育赛事。

  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自创校以来,曾庆红、严隽琪、周济、韩正、龚学平、殷一璀、杨晓渡、沈晓明、陈铁迪、谢丽娟、周禹鹏等中央和国家部委以及上海市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工作,对我校办学成果予以肯定。

  目前,学校正根据《上海建桥学院十二五期间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坚持“定好位、强本科、兴学科、重质量、创特色”的工作方针,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着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注:文中数据截至2013年12月)

  上海建桥学院的发展定位

  上海建桥学院以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己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学校定位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

  一、发展目标

  实施多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把上海建桥学院建设成一所有特色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能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国内有影响的多科性民办大学,成为上海市示范性民办高校。

  二、功能定位

  人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着重建设3—4个校级重点学科,使1—2个学科成为市教委重点培育学科,为取得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奠定基础。

  科学研究:持续推进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科研参与度,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率、立项率、结题率和优良率;争取每年有市级或以上课题,每年有市级或以上奖项,横向经费达到200万/年。

  三、类型层次

  教学型院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两翼,部分专业有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四、服务面向

  立足浦东,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中国。

  五、发展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1000-12000名左右。逐步调整本专科结构比例,达到7.5:2.5。在以管、文、工学科为主的专业结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至十二五末,本科专业总数达到24个左右,专科专业保持在10个左右。

  上海建桥学院的办学思路

  自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上海建桥学院随即开始由专科向本科、由外延向内涵、由功能向素质的“三重”转型,并把“定好位、入主流、重质量、创特色”作为转型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十二五”之后,学校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朝着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目标,将“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调整为:

  ——定好位。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促进人人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开展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

  ——强本科。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十二五期间不搞专业低水平扩张,发挥相对优势,集中各种资源,夯实本科基础,打造强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培养优秀本科人才。

  ——兴学科。抓学科建设是学校强本科的需要,是学校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是学校再上台阶的需要。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精心汇聚学科梯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服务社会为途径,形成科研主攻方向。

  ——重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创特色。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思政工作、学校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注重凝练特色,塑造优势,形成具有建桥办学风格的特色,与公立本科院校实现差异互补,与其他同类院校形成错位竞争。

优秀 美术作品 推荐
更多热点信息推荐
热点关注
编辑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隐私 | 服务承诺 | 投稿说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2014 old.huayim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艺名教育 版权所有
北京美术培训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566-800 Email:info#huayiming.com(#号换成@) Baidu Sitema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花家地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号楼
京ICP备12051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