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等级考”折算入高考不仅是技术问题
9月19日出台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考统考科目、高考成绩构成、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测算、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政策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在实行新高考方案之后,学校可以逐渐对学生提出多元化评价。
公众对于公平有朴素的理念,一般会以为最简单的、最原始的,就是最公平的,也最不容易做手脚。其实,高考的情形要复杂得多,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
从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新方案来看,语、数、外还是高考统考科目,其中外语可以考两次,都是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此外,学生还要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这6门中,选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再折算入高考成绩,似乎有一些复杂。
众所周知,6门考卷难度上很难保持在一个水平;此外,思想政治、历史等因为学科自身的原因得满分、高分比较难,如果将这6门考试的原始分直接计入高考成绩中,就意味着“起跑线”不公平,怎么一个比法?
所以要做出必要调整。大家知道,以前上海高考“3+1”时,文理分科录取,就有“调整分”的问题,譬如物理、化学两张卷子很难保证在难度上丝毫不差,所以会对这些科目的高考成绩进行调整。
那么,实行高考改革新方案后,用什么度量才能公平“比较”不同考试科目的成绩呢?
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成绩并不是原始分,而是等级,这个等级是按学生成绩在整体考生中的排名比例划定,因此是一个相对成绩。如果前15%考生计入A级,那么历史科目考了A级的考生,与物理科目考了A级的考生就有了可比性,因为大家都是前15%。
同时,为了避免等级在折算成为高考分数时,出现“悬崖分差”问题,比如,在等级考试中,A级与B级的原始分成绩可能只差一分,但因为等级不同,在折算成为高考成绩后,可能会导致相邻等级的分差出现一个较大的落差。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考虑得比较周到,特别细化了等级,分为A+、A、B+、B、B-、C+、C、C-、D+、D、E共11级。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在技术上保证了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等级之间比较的公平性。
其实,应看到,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转为等级,再折算为高考成绩,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有钻牛角尖的人,可能还会拿已细化到3分的分差说事儿,认为“这也没有绝对公平嘛”。我们还是要将之放在高考改革、放在“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大格局下来研读。
过去我们说“一考定终身”,一方面是说学生只能高考一次,另一方面,更多是指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总分”,学生的方方面面都被压缩成了一个“总分”。高校对学生无法提出多元化的录取要求,而在实行新高考方案之后,学校可以逐渐对学生提出多元化评价。
比如,今后在积累了几年录取实践之后,高校可以提出自己的多元化评判标准:某个专业的语文要A级的,数学只要C级就行了,然后政府就提供考试,考生自己去报学校,由学校按事先公布的标准录取。这就是让高考渐进式地走向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支点已经放在那里了。这种情况下,当年钱锺书数学一塌糊涂也能进清华大学的“神话”或许就会重现了。
稍微模糊一个分数的概念,通过等级制,打开高校多元录取的空间,这就是改革的意义所在。
改革的时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