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高考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高考 > 高考快讯 > 正文内容

热议:大学同学关系是不是“病”了?

来源:新浪教育    整理:华艺名教育    时间:2014-03-24

 习俊玉 田飞 / 绘

  编者按:如何让“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室友温情能够蔓延校园?在迎春花恣意绽放的季节,很多高校都更加重视开展“宿舍节”活动,因为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同室操戈”的新闻屡见报端,从“亲如一家”到“感谢不杀”,让人们不禁对记忆中亲密无间的大学同学关系产生疑问:是因为媒体过度地强调了极端恶性事件中的“大学生”字眼,还是说互联网岁月、躁动的年龄、功利的现实改变了太多东西?象牙塔里的同学关系还好吗,是不是“病”了?主流是什么,隐忧在哪里,怎样去改变?这些就是我们本期邀请5所高校学工部部长探讨的话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工部部长 王云海

  ■华南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 冯小宁

  ■兰州大学学工部部长 安俊堂

  ■湖南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 李红革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学工部部长 陈义文

  瑕不掩瑜,极端恶性事件只是个案

  主持人:虽然理智告诉我们,诸如室友投毒之类极端恶性事件只是个案,但亦不可否认,现在的同学关系存在症结和隐忧。你对目前大学同学关系总体评价是怎样的?

  王云海:大学同学关系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应该说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以及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逐渐从过去的相对单纯向更加复杂发展,产生了诸如同宿舍同学难以和谐相处、同学之间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

  冯小宁:个案是瑕,然而瑕不掩瑜。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积极阳光、重情守义、勇于担当,只是在同学沟通、同窗之谊维系方式等方面相比过去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新媒体特别是交友媒体的运用,让新时代的大学同学联系方式多元化。

  安俊堂:极端恶性事件属于个例。在工作中,我与很多学生有过深入交流,总体看,大学生群体还是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更不乏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只是社会特别是一些媒体对这些凡人善举关注得少一些。当然,个别极端事件让我们看到某些大学生在性格方面的缺陷,以及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高等教育界都在积极研究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主动加强教育与引导。

  唯我独大,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目前大学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具体的表现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王云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体生活恐惧,较难与同学和谐相处。主要是因为过多关注成绩,忽视了良好人格和行为的养成,竞争意识超过合作意识。二是个人主义突出,集体意识淡薄。主要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的过度追求个性和自我意识过强造成的。三是功利思想主导,攀比行为突出。主要是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四是社交生活障碍,热衷网络却在正常社交中无所适从。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是社会因素。功利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正确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还不健全的价值观体系,导致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淡化,个人主义抬头。二是家庭成长环境。有些学生自幼形成较强烈的优越感和占有欲,遇事总是先考虑自己,这样难免要与他人产生冲突。三是心理素质。大学生还处于人格发展形成期,自我认知能力不完善,在生活中容易与人冲突。

  李红革: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大学同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同学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感情淡漠、缺乏关爱信任、排斥集体活动、抵触合作,甚至打架斗殴,等等。其中,性格不合是主要原因,另外,缺少沟通与交流、家庭条件悬殊、家庭教育缺失、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见解不同等都影响到良好关系的养成。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看韩剧和网络交友等,反而忽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

  陈义文:大学生存在着学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很容易让抗压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焦虑、嫉妒等心理问题。而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和包容下长大,一些人个性鲜明、唯我独大,不懂得宽容和理解,在同学交往中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培育和谐,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

  主持人:就学校而言,在培育和谐的同学关系方面,可以做哪些努力?你们学校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云海:对外经贸大学努力营造积极乐观、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一是学前助力计划打好基础。在新生入学前建立QQ(网络工具)群,辅导员和班主任提前介入。二是利用新生教育平台加强引导。在大学第一课等新生入学教育平台上重点加入人际关系适应和融合等内容。三是校园文化激发正能量。通过开展优秀班级、人物评选等活动,倡导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四是文明公约引导行为规范。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文明公约行动,提醒学生注意规范自身行为。

  冯小宁:学校应倡导和谐的同学关系,通过学风建设、评选优秀团队和个人、开展文体活动等,更多地关注同学之情的打造,凝练同窗之谊。华南理工大学创建了“两工程一计划”学生工作体系——首先是创先争优“标杆工程”。这项工程以“七色的彩虹,榜样的力量”为主题,开展“十大先进班集体”、“十大感动华园人物”等评选活动,帮助广大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素质。其次是学风建设“卓越工程”。这是我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如倡导学生每天“干一件实事,做一个回顾,做一次自省”等。再其次是“百步梯攀登计划”。这是一项全校性、综合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安俊堂:学校加强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同学关系的重要途径。兰州大学在历来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开创并推行了“副班主任制度”,挑选优秀的大三学生担任新生的副班主任,开展朋辈辅导。同时,积极推进宿舍长制度、党员宿舍挂牌制和学工人员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平安校园建设等机制建设,坚持开展“温馨宿舍设计大赛”、“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

  李红革:高校可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开展团队合作、营造和谐环境等方面,培育和谐的同学关系。湖南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传统,总结成一点就是以“和谐集体”培养“大爱精神”。通过文明宿舍和班级建设、创建“爱心互助吧”、“爱心基金会”、“学习帮扶小组”等,建设生态校园,不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推进“解五困”工程,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为大学生和谐同学关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陈义文: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不仅为学生专门开设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等选修课程,而且每年都会对全体新生开展专业心理测评,通过卡特尔16种个性测验和90项症状清单测评新生是否有心理问题,进而根据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此外,我校长期坚持开展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状态。

  求同存异,大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

  主持人:当前,多半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一些人身上存在自我意识过强和抗挫折能力偏弱的问题,你认为,构建健康积极的同学关系,大学生群体自身该怎么做?

  安俊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是90后,其中多数是独生子女。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因为在现实中,他们勇敢、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是富有希望的一代。虽然有个别人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个案延伸到独生子女整个群体上。

  对于少数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和抗挫折能力偏弱的青年学生,首先应该引导他们关注自身的优点,需要变得自信、主动,善于和他人多交流沟通;其次,应该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在感受集体力量的同时,欣赏别人的闪光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再其次,要培养换位思考的意识,不断提升理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关心同学。

  李红革:不可否认,独生子女占比较大是同学关系疏远甚至恶化的原因之一。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首先,要学会宽容。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尊重、关心、帮助他人,与人为善。其次,要学会真诚待人。光明磊落、坦诚相见,塑造良好个人形象。再其次,要学会沟通。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良好的沟通减少误会,增进理解。最后,要学会合作,求同存异,以邻为伴,融入宿舍、班级和学校集体生活。

  陈义文:我认为大学生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改变过强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要多参与具有挑战性的集体活动,和同学们一起挑战自己,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净化校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主持人: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的侵袭,使象牙塔沾染尘垢,是否也会反映到同学关系上?净化校园、纯洁情谊,需要社会各层面怎样配合?

  冯小宁: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特别是同学关系的侵袭不言而喻。净化校园、纯洁情谊需要社会关爱,需要社会各方合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安俊堂:净化校园、纯洁情谊的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在“教书”的同时,更应强调全方位“育人”,加强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使广大青年学生在能力上合格,思想上可靠;社会方面应该纠正利益为先的导向,还青年学生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来追求理想。

  李红革:社会上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也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各层面都有责任和义务,净化校园风气,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首先,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其次,要为大学生的交往实践提供良好平台,包括志愿服务基地、团队创新基地等;最后,也是非常紧迫的一点,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

优秀 美术作品 推荐
更多热点信息推荐
热点关注
编辑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隐私 | 服务承诺 | 投稿说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2014 old.huayim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艺名教育 版权所有
北京美术培训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566-800 Email:info#huayiming.com(#号换成@) Baidu Sitema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花家地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号楼
京ICP备12051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