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52-2012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统计分析,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7年独家发布高考状元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36年来,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7成状元难觅职场踪迹。高考状元并非“全军覆没”,专业领域“职场状元”频现;学界状元职业成就最高,3人当选中国两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经商从政不是状元所长,无人登上福布斯胡润中国富豪榜,尚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报告指出,“状元热”源于社会对知识和公平竞争的尊重,社会对状元未来职业成就有更高的期待;总体而言,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职业成就平平,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未达社会预期。
恢复高考36年来,中国六星级和五星级大学最受高考状元青睐,8成状元扎堆就读北大清华;高额奖学金成高校争夺状元“杀手锏”,港台高校未对北大清华构成实质性威胁。令人惋惜的是,2000年以来浙大、武大和吉大等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前十强高校,没能赢得中国最优秀考生的钟爱,已无高考状元报考。近十年来,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女状元比例高达51.84%,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国字号”或“省字号”名牌中学垄断各地区状元;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养35名状元,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榜首,勇夺中国“高考状元摇篮”美誉。
高考状元性别大战,巾帼略胜须眉
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2000-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中,女状元略多于男状元,“半边天”的高考成就令人刮目相看。统计发现,女状元有522人,占总数的51.84%;男状元有485人,占总数的48.16%。其中,女状元从2000年最低的40.00%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62.79%,上升势头迅猛,男状元比例则从2007年的60.00%下降至2012年的49.38%,跌幅明显。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总体而言,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巾帼略胜须眉,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如果高考模式和科目未做大的改革,未来女状元可能将“独霸天下”。值得庆幸的是,男性在中国高考理科状元榜上仍坚守传统的霸主地位,男状元占64.26%,女状元仅占35.74%。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可谓“一骑红尘妃子笑”,女性已经远超男性,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66.98%,男性仅占33.02%。
中国校友会网2000-2012年中国高考状元性别构成情况
年份 |
男状元比例 |
女状元比例 |
2012 |
49.38% |
50.62% |
2011 |
54.32% |
45.68% |
2010 |
53.85% |
46.15% |
2009 |
48.15% |
51.85% |
2008 |
43.66% |
56.34% |
2007 |
37.21% |
62.79% |
2006 |
39.47% |
60.53% |
2005 |
44.00% |
56.00% |
2004 |
52.70% |
47.30% |
2003 |
54.41% |
45.59% |
2002 |
38.03% |
61.97% |
2001 |
55.84% |
44.16% |
2000 |
60.00% |
40.00% |
合计 |
48.16% |
51.84% |
高考状元男女比例倒挂,男孩危机凸显
分析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高考中女性优势地位逐年上升,男性优势地位逐渐丧失,与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相比,男女比例出现倒挂,“男孩危机”现象日益凸显。据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男性比女性多3398万;全国男女人口比为105.20比100,呈下降趋势,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了1.54个百分点。而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上,男多女少问题依然严峻,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100,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0个百分点。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女性不仅在出生权上弱于男性,而且在教育权上更是不如男性。虽然有《义务教育法》等诸多法律保障,但女性尤其是在老少边穷落后地区的女性和进城务工家庭的女孩,其受教育权和受教育年限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男女平等观念、教育公平理念受到广泛认可并不断得到落实,女性的受教育权在扩大、受教育年限在延长、受教育层次在提高,特别是同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男性,使得女性在多方面赶上并超越男性成为可能。人口总数中男多女少、高考状元中女多男少,使得男孩子无论是在“考场状元”的争夺上,还是在人生伴侣的争夺上,都出现了男性竞争力退化的危机。
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
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2000-2012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湖北高考状元中男性比例最高,为71.43%;状元男性比例超过60%的地区仅有湖北、山西、安徽和山东等4省市。而在女性高考状元方面,福建女性状元比例最高,为70.27%,其中福建、河北、北京、黑龙江、江苏、天津、辽宁和上海等省市状元女性比例超过60%。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出现上述原因可能的影响因素很多,与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有重要关系。比如福建人善于经商,男性相对不强调读书而是经商,于是女状元多;上海商业比较发达,是个小资城市,女性独立空间更大、更活跃,于是女状元多;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比较男性中心主义的地区,儒家强调读书,于是山东男状元多。江西也类似,江西也是一个强调读书传统的地区。
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有利女状元拔尖
报告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女性已逐步在高考竞争中“称雄”,“半边天”在高考状元群体中“一枝独秀”。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设置中语言类偏多、女性身心特征优势等是导致高考赛场上“阴盛阳衰”的三大原因:
其一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日趋进步,男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平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和家庭给予了女性发展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重视,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早已是“半边天”或“顶梁柱”。女性接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参加高考的女生也越来越多,女性基数越大夺取高考状元的几率就越高。
其二是女性身心特征优势决定其在现行的中考、高考等标准化考试中处于有利位置。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心思更为细密、心理更为稳定、知识点记忆更为系统,且在语言方面见长,而男性多在空间推理和数理逻辑方面占优。与以往相比女性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现行的高考模式、科目设置和内容都有利于女生在高考“战场”上发挥得更好,特别是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基础必考科目使得女性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更大。现行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利于女性身心优势的发挥,相对而言则压抑男性的优势,文科状元中女性多、理科状元中男性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三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出现,女性意识日益觉醒,开始表现出强烈的对事业成就的需要、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渴求。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副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各个领域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女性在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等多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歧视,使得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总体不高,这种社会压力和角色定位激发了女性的潜能及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渴望和动力,特别是在国家倡导教育公平和社会鼓励男女平等的情况下,女性不断努力,自信心不断提升,在高考中和职场上超越成为她们证明自己能力和才干的重要手段和绚丽舞台。
中国校友会网2000-2012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性别构成
名次 |
地区名称 |
男状元比例 |
女状元比例 |
1 |
湖北 |
71.43% |
28.57% |
2 |
山西 |
70.37% |
29.63% |
3 |
安徽 |
64.10% |
35.90% |
4 |
山东 |
60.98% |
39.02% |
5 |
河南 |
58.06% |
41.94% |
6 |
甘肃 |
56.67% |
43.33% |
7 |
江西 |
56.67% |
43.33% |
8 |
广东 |
55.68% |
44.32% |
9 |
宁夏 |
53.57% |
46.43% |
10 |
内蒙古 |
53.13% |
46.88% |
11 |
新疆 |
51.22% |
48.78% |
12 |
重庆 |
50.00% |
50.00% |
13 |
海南 |
48.28% |
51.72% |
14 |
青海 |
47.83% |
52.17% |
15 |
浙江 |
44.74% |
55.26% |
16 |
广西 |
44.44% |
55.56% |
17 |
湖南 |
43.59% |
56.41% |
18 |
陕西 |
43.33% |
56.67% |
19 |
四川 |
42.86% |
57.14% |
20 |
贵州 |
41.94% |
58.06% |
21 |
吉林 |
40.63% |
59.38% |
22 |
云南 |
40.54% |
59.46% |
23 |
辽宁 |
40.00% |
60.00% |
24 |
上海 |
40.00% |
60.00% |
25 |
天津 |
37.93% |
62.07% |
26 |
黑龙江 |
37.50% |
62.50% |
27 |
江苏 |
37.50% |
62.50% |
28 |
北京 |
34.48% |
65.52% |
29 |
河北 |
33.33% |
66.67% |
30 |
福建 |
29.73% |
7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