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国内开学最早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新生在上周日集体报到。当晚9点,校长俞立中写下一条微博:“信息时代真神奇,中外学生尚未谋面就已成了网上朋友。这些年轻学子真是了不得,令人刮目相看!”
小伙伴们还未谋面,就已打成一片。
如果说,七八年前,同学们自发通过论坛、QQ群等手段来结交新朋友,是民间版的“从网友到同学”,那么,今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顺应这股网络潮,纷纷开出官网平台,像“惊”到俞立中校长的上纽大新生,就是通过学校管理部门搭建的新生网络平台,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下周二,复旦大学网上迎新系统也将开通,大一新生可以看到所有同班同学的名字和班级基本信息,在正式开学前,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接上头。
2013级大一新生:
还未开学就找到了小伙伴
帮人提行李,寝室里坐等新同学,显然这些在电影《致青春》里颇为流行的“守株待兔”,已经不是眼下大学新生结识小伙伴的方式。
苏林(化名)是个地道的内蒙古小伙,也是中国计量学院法学专业大一新生。离9月7日学校开学,还有20多天,他早已和25名大学同学混熟了,这群新伙伴里,有的是浙江本地生,也有像苏林一样的外省同学。
大家认识的方式很简单。半个多月前,得知被中国计量学院录取,苏林首先想到的是到上网搜索,输入“中国计量学院新生群”几个关键字,各种QQ群号汹涌而来,他兴奋地加入了2个群,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的。
在自报家门,新人爆照等环节后,一来二去,苏林融入了这个新生Family(家庭)。
在小苏认识的25名小伙伴中,并不全是大一新生,还有几位卖萌装嫩的老生。
想进新生群不难。“填个姓名,有个正当理由就可以进啦!”浙大2013级新生群(浙江大学应用生物科学大类群)09级“老人”贺同学透露,而他的身份也是新生:研究生新生。
在贺同学看来,自己卖萌装嫩,除了想为新生服务,更想重拾自己的青春。而老生凑热闹的次数多了,除了认识一大群学弟学妹,就是充当被调侃的对象:“少卖萌了,学长,卖萌可耻啊!”“防火防盗防学长啊!”
来自丽水的浙大农学院新生刘同学,不仅加了小伙伴自发组织的QQ群,也加了浙大学生会建的官方群。“通过网络认识新同学,有时也会有安全的顾虑,相对而言,官方群就比较权威,虽然看到群名片里的备注都是办公室、文艺部等部门,会有点小压力。”
小伙伴们聊得欢,父母们也有收获,每当有同学晒照片时,小刘就会呼唤爸妈一起来看,让他们瞅瞅小伙伴长啥样,未来的大学生活会怎样。
上纽大校长俞立中:
善用网络能提高大学生社交能力
“Nick,你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第一次来上海,等会儿要陪你出去逛逛吗?”在上纽大新生见面会上,一位中国学生和一位美国学生热络地打着招呼。这一幕,被一旁的校长俞立中看在眼里。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大家来自世界各地,但看上去一点陌生感都没有,这样的小伙伴还不止一两个。那天,俞立中随意在校园里溜达了一圈,就看到好多中国学生陪外国学生办银行卡,买日用品。“我本来还担心,因为文化、习惯不同,中外学生在一起会无法融合,现在放心了。”俞立中告诉本报记者。
本着学者的习惯,俞立中还专门探究了一下这些小伙伴的交往秘密。一位中国学生告诉他,通过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暑假里,他和外国学生联系上。学校提前分好寝室,室友一直在交流沟通。一位美国新生费了半天劲儿,给中国室友写了封简短的中文邮件,结果收到了一封流利英文回复的邮件,可把这名美国新生激动坏了——未来小伙伴英文水平很棒,以后在寝室可以踏实讲英文了。
这让俞立中由衷感叹,信息时代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相隔万里的小伙伴亲密无间,互相了解。
不过也有网友对越来越多的学校提供这种虚拟结交平台提出不同观点:信息时代弊端也不少啊,对于学校里的学生来讲,假如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里的话,其实危害是非常大的。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俞立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信息时代究竟会增强还是减弱学生的社交能力,关键看如何对待这种人际交往手段。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完全依赖网络,排斥其他的现实交往手段,成天蒙头敲键盘,那网络肯定会成为一种负面因素,削弱我们正常的面对面的社交能力。
但假如能利用信息时代,将网络沟通作为一种社交的补充,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在上面,这就会成为很好的社交工具。像上纽大,中外学生因为物理条件,受地域限制,开学前不能见面,借助网络帮助了解,结交朋友,这是积极的。”
他向记者坦言:“在这个信息时代,要追上年轻人的脚步蛮累的,但我会一直努力。”